中国信通院广州分院副院长李耀华:优质的中小企业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坚主体|WISE2022新风向大会-大湾区专精特新趋势论坛
6月17日,“WISE2022新风向大会-大湾区专精特新趋势论坛” 在广州举行。作为2022年首场线下WISE系列活动,承载着探风口、引动向、看趋势的重要意义,今年“WISE新风向大会” 将目光锁定在“专精特新”。“专精特新”概念自2011年首次提出,2022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十年间,从概念提出到形成政策体系,扶持力度不断加码。
作为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数量最多、发展质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起飞的理想之地。
在“专精特新”风口渐起之际,本次论坛邀请政府、企业与投资机构三大经济力量,聚焦大湾区“专精特新”发展趋势、新机遇&新市场&新消费、智造与效率三大风口议题,深度剖析专精特新机遇,助力大湾区加速发展。
中国信通院广州分院副院长李耀华以“完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为主题,回溯“专精特新”一词的发展历程,剖析“专精特新”企业相关的政策。
以下是李耀华演讲实录,经36氪整理编辑:
我是来自中国信通院广州分院的李耀华,今天跟大家报告的题目是“完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我的工作是进行中小企业政策的研究,也参与了专精特新相关的一些研究性的工作,今天就把我所了解的一些情况向大家做一个报告。
李耀华“WISE2022新风向大会”演讲
(图源:现场拍摄)
今天我介绍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一个是专精特新的政策解读;一个是企业的画像;最后一部分是对于接下来这半年多我们专精特新政策的一个展望。
谈到中小企业的政策,我们作为政策研究者,会有一个感觉,就是我国的中小企业政策它有非常强的周期性。从乡镇企业到中小企业办大事,我们看到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政治意义、政策的重点,还有我们赋予它的使命以及受关注程度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专精特新”政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体现。
接下来我就先讲一下在“十四五”工信部与相关部门所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打造“321”工作体系,其中“3”就是围绕着政策、服务、环境三个领域,“2”是我们中小企业的核心痛点,一个是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一个是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这两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在全球是共性问题,我们在很多国际上跟同行交流,这相隔问题几乎在所有的国家都是面临同样的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难题。“1”就是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这个“1”它背后是有故事的。最早我们没有“创新能力”这几个字,谈的是提升中小企业的专业化水平。
在国家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这么一句——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一个这么重要的论断其实对于整个中小企业的政策制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最终经过多轮内部的讨论,包括政府主要的主管部门、专家多方讨论,最后把“创新”加到“1”里面,这对中小企业的定位就发生一个非常大变化。
而我们今天讲的专精特新,其实就是跟“创新能力”这四个字相关。
大家也感觉到了,国家一直把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而其中优质的中小企业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坚主体,在稳增长、活市场、促创新、扩开放、振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支持作用,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论断。在国家政策里面,过去很少把中小企业认为是一种基石,但是现在我们对中小企业所赋予的定位是非常不一样的,现在对于市场主体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其中专精特新作为优质中小企业的代表,更是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关于专精特新的政策,刚才主持人就谈到我们从2011年就有了这么一个概念,现在正好跟大家再讲一讲专精特新的故事,它的故事可以再往前追溯几年。
在“专精特新”政策中有三个重要时间点,1997年、2013年和2019年。其中,在上世纪80年代到1997年,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各地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了一些实践,而这种实践最终在1995、1996年左右形成一种新的理念,当时没有把这四个字连成一块,它是“专、精、特、新”这么分开的。真正把这四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刚才说到的2001年工信部“十四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第一次把这四个字放在一起:当时认为这四个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到了2013年,工信部发文——国家层面首次针对这一项工作进行发文,但我们看到从2013年到2019年中间有6年是一个政策的沉默期。这6年各地有一些地方性的政策,但是从国家层面并没有太多,其实这是从政策研究角度来讲是非常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
到了2019年8月份,中财委第5次会议第一次提出,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件事情可以说引爆了专精特新的一个政策风口。我们今天谈风向,这一轮专精特新的风向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在这一天以后,我们看到国家首先拿出了100亿元的真金白银去支持专精特新的发展,另外关于专精特新的各种政策纷至沓来,最新的政策就是在今年儿童节发布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的管理暂行办法》,政策文件非常多。目前从政府风口来讲,我们认为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接下来应该就是政策的落地和从产业方面的一些积极配合了。
我刚才谈到为什么从2013年到2019年之间有6年时间没有提专精特新,但为什么到了2019年它的政策风口开始出现了?从我个人角度我觉得有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在十九大提出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在当前语境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一个重点就是需求需要升级,需要有更多个性化,需要有一些高端化的消费,这就必然会对我们的企业供给侧提出要求。我们的中小企业诞生于物质短缺时代。企业只要能提供商品,就能把很多的商品非常快的销售出去,但是在这种品质革命下,需要中小企业必须精益管理,并进行数字化转型,否则无法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需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
第二方面是对“创新”一词理解的转变。我们知道,我国的创新很多是倚重于大型科研院所的创新,但经过这么多年,我们认为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只有企业真正了解客户,它所做的创新的效率与效果应该是会更好,所以我们看到这几年的文件中越来越多地提出要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去支持企业的创新。
而这已不仅是大型企业、央企的创新,中小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创新的主体,这一点跟上世纪美国的一些举措是相似的。美国原来对于“创新”更关注的是大型企业的创新成果,砸了很多钱给这些大型的车厂,最后发现钱也花了,效果不好,所以后来美国发布了中小企业相关的法律,要保护中小企业的创新,所以,硅谷风投模式也出来了,也带来了美国这么多年的飞速发展。像苹果、谷歌等企业都是受益于这些政策,及其背后的趋势变化,实现了高速的发展。所以,我们现在会认为中小企业不仅仅是做生产,更是我们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一环。
第三点则是,我国一直提振兴县域、乡村振兴,但大多中小企业恰恰位于县里、乡村里,如果能把我们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企业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乡村兴,国家发展的目标就能更快地实现。
第四点就是“共同富裕”。我们知道企业是让我们中等收入规模扩大最好的一个手段,只有企业多了,优质企业家群体随着增加,工程师群体也将增加,白领群体同样增加,同时,有更多企业能够上市,大家可以做投资。这样才能形成共同富裕的一个链条。
从以上这四点我们能看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概念其实是在历史时点上出现,也得到了从高层到各个地方的关注。
我记得在研究制造业的时候,德国以李斯特为首的经济学家一直说,创造财富的生产能力比拥有财富本身更重要,所以德国人会认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是未来的根基,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认为,提振制造业是我们稳定宏观大盘的根本,而助力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就是提振我们制造业的一项重要举措。
以上是关于专精特新概念的发展脉络,我给大家展示的一个简单介绍。
专精特新最主要的一项抓手就是优质企业的梯度培育,也就是“百十万千”工程,力争到2025年,通过中小企业“双创”带动孵化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孩子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不同阶段对它有不同的要求。
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专精特新企业的特征。
“专精特新”概念在互联网上有很多解读,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专精特新”的“新”字,如果它的定义是“新颖化”,那就是一个老概念,但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新”字真正定义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所以“专精特新”指的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
其中专业化指的是深耕主业,以恒心办恒业,即企业能够发现利基市场,集中精力深耕,提供专业配套。数据显示,三批小巨人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都在97%以上,整个专业程度非常高。
第二个是精细化,即精益求精,弘扬工匠精神,包括研发精深、管理精细、品质精良、匠心营造。根据数据显示,大部分小巨人企业都非常关注自身的精细化管理,会主动寻找权威机构进行管理体系认证。
第三是特色化,即别树一帜,炼就独门绝技。小巨人企业能够差异化定位、小单位经营、趋势化引领,把简单的产品做到极致,以成就大事业。
第四是创新型,即补短锻长,成为创新发源地。厚植源头创新优势,通过数字化和工业设计赋能企业发展,完善领域专利布局。
截至目前,已经培育出的三批小巨人企业共4762家,并呈现出“5678”的规律:超50%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60%的企业属于工业基础领域;70%的企业深耕行业10年以上,且大部分小巨人企业的存货年限都是15年以上,但我国中小企业的寿命很短,一般在2—3年;80%的企业在本省属于细分市场首位。
同时企业的研发强度达10.3%,平均拥有的有效专利超50项。此外,可以看到所有的小巨人企业都至少有一项信息系统的支撑,很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已经非常高。
同时,小巨人企业还呈现出实力足、创新强、效益优、潜力大的主要特征。
根据数据显示,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超六成企业属于工业基础领域,是“上天入海”“大国重器”背后的蓄力者。这也与“专精特新”企业的定位息息相关——不仅仅生产产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是大国重器背后至关重要的“黄金配角”和“配套专家”。从创新规律来看,只依靠大企业创新管理成本高,通过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能实现整体创新效率最优。
第二是创新强,4000多家小巨人企业共设立312家国家级研发中心,500余个院士工作站,研发人员占比达25%,远高于其他企业,且平均研发强度超10.3%;此外,14家小巨人企业参与申报的13个项目获得了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三是效益优,北交所81家首批上市企业中,超一半为专精特新企业;主板已上市的小巨人企业300余家,近两年平均营业收入增速和净利润平均增速超过25%;且2021年“小巨人”企业利润率为10.6%。
最后是潜力大,从2019年到2021年,整个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小巨人企业的招聘反而逆势上升,从2019年到2021年招聘人数上升了一倍。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广东地区“小巨人”企业获贷率为75.6%,同比增长70.1%。
制造业大省是专精特新的成长沃土。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而一个区域内专精特新的数量和发展潜力与该区域制造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这两个规律也就论证了“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能好”。因此一个区域的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强,当地的经济就不会差。
在“小巨人”企业各省份产业链分布方面,广东省在数字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都名列前茅。
以上主要就专精特新政策与进行分享,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信通院的工作。
信通院对中小企业领域的研究源于2014年,其契机是开展“互联网+中小企业的服务”,并以此为起点,围绕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小企业创新、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从主体发展、生态构建、政策环境三个方面搭建了一套研究体系。
我们也参与了一些重大政策的研究,在今年(2022年)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1. 高质量培育专精特新。当前包括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借鉴德国的隐形冠军发展经验,找到中国专精特新之路,形成更完善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帮助中小企业从理论层面实现突破;二是开展专精特新专属服务和产品征集;三是举办大企业携手专精特新企业对接活动。
2. 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联合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和评价体系研究”,并在各地开展数字化诊断等工作。
3. 开展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策略研究。我们目前已开展电力、钢铁、铝业等10个工业行业双碳研究、数字技术赋能应用指南的“10+1”碳达峰碳中和研究,未来希望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双碳相关的工作。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